当前位置: 首页 » 直属单位 » 旱粮高粱研究所 » 新闻动态 » 最新动态

贵州日报·今贵州直播走进旱粮所 揭秘玉米的前世今生

发布时间:   字号: [ ]  视力保护色:

“好甜啊!这是什么品种?从来都没有吃到过这样又糯又甜的苞谷……”8月3日,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宣教处携手“贵州日报·今贵州”直播走进旱粮所试验田和成果转化室。一贯埋头苦干踏实科研的玉米专家变成了“直播网红”,今贵州年轻活力的主播们也被各式各样的玉米和加工产品所吸引,变成了两眼放光的“小吃货”。


图片2.png


      “别看各种各样的玉米样子得都差不多,但这其中的学问可大了,目前性状较好的玉米品种大多是杂交种,第二代形状退化极为明显,若采用自留种继续繁殖,将会导致产量、品质下降等问题。” 省管专家、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、二级研究员杨文鹏博士在田间为记者和观众讲解、示范如何为玉米杂交授粉

 

图片3.png


      省管专家、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、三级研究员任洪为记者和观众介绍全省玉米种植情况。据悉,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,传统玉米由于经济效益较低、管理强度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,在贵州大扶贫、大产业的规划下,面临着逐步缩减种植面积的现状。旱粮所正积极寻求转型,从传统玉米研究,向甜玉米、糯玉米、水果玉米、青贮玉米等经济效益高、市场认可度强的玉米品种逐步转型。


图片4.png


      省管专家、旱粮所所长、二级研究员郑常祥博士向记者和观众展示“黑白花玉米”、紫玉米、糯玉米、水果玉米等新式玉米品种。玉米虽然很常见,但样貌、品质、口感却有千千万万种不同。将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,普通的工作干得不普通,这也许就是对从事玉米品种选育、繁育、推广工作的专家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的真实写照。这玉米,就像农科人始终坚守的桂莲精神,在平凡的工作不埋怨、不气馁,埋头苦干、做出成绩、活出精彩。


图片5.png


旱粮所副所长王小波向记者和观众展示、介绍玉米的传统食用方式、加工产品以及精深加工技术。据了解,旱粮所积极响应党委、政府号召,着力于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、品牌价值,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在玉米传统加工技术改良、精深加工、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科研领域均有所涉及。目前通过公开招考,已从贵州大学引进粮油加工专业硕士1名,今年的招考计划中又申报了一个粮油加工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。引进人才、培养人才,扶上马送一程,稳扎稳打,逐步壮大旱粮所玉米食品加工方向的科研力量。


图片6.png


直播圆满完成后,农科院宣教处、今贵州直播平台、旱粮所领导干部职工合影留念。


    
上一篇:
下一篇:

相关信息